1月10日至11日,第十屆全國電子網絡編輯年會暨數字出版與新媒體研討會在北京印刷學院召開。
本次大會的主題是融合發展:新媒體、新常態、新機遇。來自全國的80多名學者、專家,就新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媒體融合與國家傳播戰略、大數據時代的網絡編輯、新媒體技術與現代出版、媒體融合與數字化轉型及實踐、全媒體人才培養與專業教育等前沿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會上,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數字出版與教育業務部總經理劉長明向與會嘉賓分享了《大數據時代的媒體融合與創新》的報告,
報告中總結了大數據時代的商業模式特征,分析了傳媒產業在隨著技術變革而逐漸演進的歷程,同時介紹了幾種成功的媒體融合模式,并闡述了方正電子針對媒體融合推出的一系列大數據解決方案。
移動互聯網、社交化網絡、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正顛覆傳統行業和改變我們的生活,特別是移動智能終端發展讓我們處在一個無時不刻無處不在的大連接時代,傳統產業模式向網絡模式以及新興的移動互聯模式轉移。同時伴隨著移動化和社交化趨勢,帶來了數據爆炸式增長,傳媒產業已進入大數據時代。可以預見,未來的商業模式將是以數據為驅動。
傳媒產業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發展正經歷著不可逆轉的變革。在傳統經濟時代,主要特征是規模經濟,傳統媒體依托郵發或自辦發行拓展發展渠道,通過內容和廣告實現商業價值;PC互聯網時代是流量經濟,通過平臺和廣告實現商業價值;移動互聯時代的經濟特征是粉絲經濟,通過跨界整合資源、平臺+用戶關系+服務實現商業價值。因此,今天的媒體融合要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為主體,依托數據驅動,移動優先,打造傳播服務新生態。通過數據分析,深度挖掘用戶關系和用戶行為,通過大數據技術全面提升新聞采集能力、加工編輯能力、解讀分析能力和多元傳播能力 ;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技術,驅動內容、渠道、平臺融合。
媒體融合包括內容產品融合、渠道融合、平臺融合、管理融合、營銷融合。劉長明列舉了四類已經成功應用的融合模式,如果您所在的媒體仍處于轉型探索期,不妨看一看其他探索者的發展之路,或許會有所借鑒。
第一類,打造多位一體的新媒體產品矩陣
代表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澎湃、遼沈晚報。
在多屏時代,想要抓住讀者眼球,需要全屏覆蓋,PC、PAD、手機,一個都不能少。對媒體而言,這也意味著內容、渠道、平臺的全面融合。
從人民日報等媒體的探索經驗來看,這種融合可以從橫、縱兩個方向打通。
橫向:打造覆蓋門戶網站、移動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應用的新媒體產品群,形成新聞資訊+用戶關系+生活服務的商業生態,實現全面覆蓋用戶閱讀場景融合新聞報道。
縱向:構建垂直領域生活及信息服務平臺,實現從新聞客戶端到在線生活的覆蓋。
第二類,打造新的內容生產組織方式
代表媒體:廣州日報。
廣州日通過打破內外部壁壘,實踐了媒體內容生產組織方式的融合發展。廣州日報“中央編輯部”由編輯中心、大洋網、全媒體中心、音視頻部、數字新聞實驗室等部門組成,搭建跨越平面媒體和新媒體的新聞統籌平臺。“中央編輯部”把新聞生產帶入“滾動采集、滾動發布,統一指揮、統一把關,多元呈現、多媒傳播”的融合發展新時代。
第三類,內容形態創新
代表事例:普利策新聞特稿獎作品《雪崩:特納爾溪事故》
2012年的Snow Fall以視頻、圖片、動畫、圖示(graphics)以及文字等形式講述了三個滑雪愛好者在雪崩中喪生的故事。在紙版報紙上是一篇全長15000字的報道。Snow Fall發布僅僅七天就獲得了350多萬的點擊率,用戶平均頁面停留時間超過12分鐘。
第四類,融合營銷—媒體電商和媒體O2O興起
代表媒體:廣州日報宅之便、瀟湘晨報96360平臺。
廣州日報宅之便和瀟湘晨報96360平臺代表著媒體融合的一個新的探索方向:營銷融合,目前宅之便與96360的電商平臺已經上線,積極探索媒體電商和O2O業務模式的發展之路。
方正媒體大數據整體解決方案:用數據助力融合之路
媒體融合需要強大技術平臺做支撐。在演講最后,劉長明介紹了方正電子針對媒體融合轉型推出的基于大數據的融合媒體解決方案
該解決方案包括:方正智思大數據分析平臺、方正暢享全媒體新聞生產平臺、方正蒲公英編采大數據支撐平臺、方正基于大數據平臺移動APP解決方案、方正智享信息服務和知識服務平臺解決方案等。這些解決方案為媒體提供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和管理等各方面深度融合提供強有力支撐。
從內容分析到采編到發布,方正電子以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為核心,為媒體的融合轉型提供助力。